優秀,不只是運氣
你期許孩子成為出世的智者、入世的強者,或者,正常而陽光的普通人?不論妳的期許如何,帶給孩子正向的觀念,正確的讚賞,將有助於引導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!
「優秀不是靠運氣」,是一位母親分享如何培養出16歲提前錄取哈佛、18歲成為全美最年輕亞裔CEO孩子的歷程。她堅持父母必須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,將孩子導向正向循環。書中可以更清楚看見她陪伴孩子度過無數學習、比賽的詳細過程。她除了強調從小開始強勢且嚴格的規律養成,更重要的是,長大後面對成功與失敗的「現實教育」,必須讓孩子明白,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和專長都不同,無法在每個面向都勝出。因此,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秀,更要肯定自己的價值,絕不可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付出努力。身為父母,懂得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,只問過程,不問名次,有效的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,正確引導孩子發展出積極健康的人生觀,更能面對人生多姿多采的挑戰。
從哈佛入學網站上,可以更清楚窺見他們所追尋學生的樣貌:
「我們力求找出最能『教育彼此』和『教育教授』的學生,也就是那些無論在大學或畢業後的日子,都能啟發人心的人。」
正如這位母親一直教育孩子的,學習的樂趣在於過程,不在結果,遇到困難時能自我調整,在逆境中轉「輸」為「贏」,才是哈佛真正看重的特質。
正向教養,先從正確讚賞孩子開始。
"You Are Clever!"三個詞,可能毀了他/她
哲學家詹姆士說:「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期望是被肯定」,孩子也一樣。這位哈佛媽媽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,也總努力在第一時間給予最大的掌聲與讚賞。但是,一昧的稱讚“你很棒”、“你很聰明”,這樣就可以帶給孩子正面向上的力量嗎?其實,這些讚賞並不一定都帶來理想效果,甚至可能害了孩子!
科學實驗告訴你為什麼
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權威Carol Dweck教授在一場對照實驗中,將各方面條件都類似的孩子分為兩組,給他們一樣的題目去回答,並即時提供答案與點評。
在第一組孩子中,做對題目即給予"你的態度/方法很好"讚賞,做錯的題目則指出不足之處,並表示"可以繼續努力"
而第二組孩子,做對題目則都無差別的給予"你很聰明""你很棒"等類似評語
看到這裡,你發現其中的差異點了嗎?
是的,第一組孩子所被表揚的是努力的態度,他們變得越來越期待挑戰,充滿熱情投入下一個難題;反之,第二組孩子僅僅被肯定結果,他們變得越來越關心自己答案的對錯,對解決新問題則態度渙散。
Carol Dweck教授解釋,當"你很聰明"之類的評語不斷被重複,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們自我評價的標準,為了符合這個評價,他們甚至會隱藏起自己的錯誤,不再接受挑戰。卡蘿爾解釋,"成長型心態"能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變得更好的力量,他們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,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,因此,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,也更容易擁抱成功。
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考模式
首先,停止盲目地用"你很棒""你很聰明"讚美孩子,試著認真觀察孩子表現,並針對細節正確的給予讚美。特別是讚揚他的努力。
科學已經證實智商如同肌肉,是可以經訓練發展的,我們應儘可能鼓勵孩子持續挑戰不放棄。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一所高中得到啟示,他們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給予"Not yet"(尚未達成)評比,而不是直接給予"F"這類宣告孩子為失敗者的分數。重要的是,他們運用"yet"這個詞成功幫孩子在思維上產生變化,讓孩子認知到當前的挫折失敗只是學習必經的正常歷程。因此,他們隨時在前往成功,擁抱學習和成長。
跟我們一起表揚孩子的“努力態度”!讚揚他們的“堅持不放棄”!認真看看孩子的表現,一起建立起孩子的成長型思維!